在清風茶社裏
關燈
小
中
大
在清風茶社裏
通遠門清風茶社老板娘竇馮氏是愛嬰社的姐妹,跟牛桂花最好,說通了丈夫竇準騰出點地方給杜成,讓他在這裏賣大餅。
渝州有著象征九宮八卦的十七座城門,其中十六座城門開門白水,側近江河。扼陸路咽喉的只有通遠門。
通遠門倚巖而築,城門之右以巖為墻,節省磚石又堅固無比,其形象別具一格。二十年代建市之後,為修馬路,將城門外地面鑿低了十數米,倒使這個玲瓏秀氣的城門洞高高在上,變巍峨了。
軍事和地理上的原因,渝州那些高大的固若金湯的臨江之門,史書並未記載過它們所經歷的戰鬥,只有這小不點的通遠門,在蒙古軍入侵、張獻忠攻打時,它都是攔路虎,都曾經被開膛破肚,打垮骨骼,後又重建。
今人眼光中左側的轉角城墻,它的前身就曾被張獻忠炸得粉碎。
通遠門很多城墻磚都是濺了血、浸泡了血的。城上生長的龍柏、榆樹和黃葛樹,無論新栽還是舊植,在知曉歷史者的眼中就成了守城的老兵。
連城上四季的紅梅、玉蘭、鐵腳海棠,也盡可想象為明末戰爭中的女將秦良玉,血染戰袍。
於今一場保衛戰又在逼近。南來北往的人們經此都會要行個註目禮,望中這座城門會變成披堅執銳的甲士,鋼鐵堡壘,滿滿的信心和力量!
因為發展公共交通使然,如今車輛進城已另有平展的馬路可走。城門洞內橫著的金湯街也因浮在城市上方,而成了居住和特殊行業的一塊寶地。
金湯街除拐角處、崖壁上有些老榆樹、老黃葛樹外,更多是建市以來新植的洋槐和梧桐,將些疏淡翠綠,抹在墻上,傾向路面。道路上青石板和洋灰相間,倒也斑駁可愛。
兩旁房屋中式西式都有,也有磚砌的,也有夾壁的。也有店鋪,更多的是住家。抗戰以來湧入的外地人,稍有錢的,包括文化人,想租稍好一點的房子,這條小街便吸引了他們。
竇準的清風茶社就在金湯街上,離城門洞不遠。
有回幾個外地來的文化人進來坐下便大呼:“快哉快哉!這裏喝茶不要錢也!”
竇準將前四字聽成“快來快來”,向外張望幾眼,說:“要錢的,哪個說不要錢!”
文化人說:“不是‘清風明月不要一錢買’麽?”
竇準難以回答,聽出對方是在打趣,就提壺拿茶碗去了。
這幾個文化人互相道:“惜哉惜哉,還以為是個儒雅之地!”
“我看倒不必惜,由此看出這是家老茶館也,不知已經傳了好多代!”
幾人便尋找老茶館的證據,比如墻上汙跡斑斑的字畫,朝江的窗欞上喜鵲缺了嘴、花朵掉了瓣的雕花,茶碗底的宣統年間字樣,甚至打了補釘的銅茶壺等。
形形色色的文化人——記者、公園擺地攤的畫家、跑龍套的演員、為報紙補白提供作品的詩人、街頭演奏員等,都會來這裏品茗。
清風茶社火房的一面側墻開個小門,外有一方空地。其左側的城墻不知因何拆去,尚餘半人高的墻基。墻基有個長寬三尺、深兩尺的小洞,過去或用作土地龕或佛龕,神佛搬了家,龕和地方都還空在那裏。
杜成夫婦就在這裏做大餅賣大餅。於是小街的這路段就時時飄起了蔥油香,並傳來細長搟面棒槌敲打的愉悅清脆之聲:“劈哩個叭——叮當,劈哩個叭——叮當,劈哩個劈哩個劈哩個叭……”
杜成一邊敲打,目光還不忘向墻下交錯的兩條馬路掃瞄。馬路直線距離幾十米,自己的孩子不消說面孔,看見背影也能認出來。
還有,因為杜成是在茶社的背面輕敲細打,而且也是有時間性的,所以對茶客們的清談熱議並未添堵。
這天開門一會,做桐油生意的楊成久就來了。揀靠後一張茶桌坐下,對竇準說道:“你茶館現在一到下午就打擁堂,我只有上午來吃碗清靜茶了。哦,多擺個茶碗。”“砣茶?”
“一砣一花。”
“成都來的客人嗩?”
靠前當門的桌子坐了個吃早茶的,七十歲了,一臉雞皮皺,稀疏的山羊胡子,執著煙竿,將半邊身子斜倚在桌子上。是對門雜貨鋪掌櫃的岳父,從成都來耍的。
眾所周知成都人喜好花茶,渝州人一般吃砣茶。
“就是,就是。”楊成久說,“花茶悶人,還是要吃沱茶才過癮。”
“牛嗩,過癮?”
四十來歲的楊成久嘿嘿一笑,不直接回答。卻道:“劉大爺,你啷個斜起坐?把腰桿摁痛了。”
“我咋不斜起坐?成都的茶館是竹椅子,矮桌子,坐起舒服。不像這裏高桌子,硬板凳。”
“竹椅子舒服是舒服,就是坐起嘰嘎嘰嘎響。這種方桌,你看,”楊成久手掌在桌沿重拍一下,“你可以打伸腰桿坐,也可以支起、撐起。你如果談生意,坐得規規矩矩,那才有人相信。”
雞皮皺老者不屑地微笑:“成都人都是喝茶耍。”
“那談生意?”
“嗯嗯,談生意的話,鄉壩也是在茶館,城頭是在酒館裏面。”
這時又稀稀拉拉進來了兩三個人。有個裹白帕的下力人進來討碗老蔭茶喝。
清風茶社櫃臺上放把大肚子粗陶茶壺,兩個土碗,這是專為下力人準備的老蔭茶,不要錢。順便說:老蔭茶不是茶樹的茶葉,它湯紅褐色,微澀無香氣,但是你若想解渴的話,比喝白開水舒服得多。
渝州俗語“好吃不過茶泡飯,好穿不過粗布衣”,是提倡節儉,這“茶”就指的老蔭茶了,因為如果指真正的茶,何來節儉可言?
白頭帕下力人喝幾口老蔭茶,對無事眼睛正擱在他身上的三流演員龍傑說道:“嗨,這些下江人,我包張白頭帕,也把他們惹著了!”
“啥子事?”
“我給他擔一挑杠炭。他問我,你們渝州人,為啥子腦殼上愛纏根白頭帕子?我反問他,又有啥子纏不得的?他說,難得洗嘛,譬如你今天挑這挑杠炭,就是些黑灰灰……”
龍傑北方來的,聽了光笑。
同樣包白頭帕的楊成久問:“那你咋回答他?”
“我咋回答?我懶得回答!”
雞皮皺老者道:“你說這是祖宗傳下來的嘛!”
“其實也不盡然,”竇準說道,“像在座的,就有半數也沒有包頭帕。”
楊成久問:“那你說怎樣區分,哪些人包,哪些人又不包?”
沒人回答。
“你們不曉得?我曉得!”下力人吃了老蔭茶,還站在門口沒有走,“包頭帕的都是打光腳、穿草鞋,穿青布鞋子的也有,穿皮鞋的,沒得哪個包頭帕!”
“那還有戴眼鏡的,也沒得哪個包頭帕!”
說這話的叫劉二胡子,六十上下,執根長煙竿,肚裏有幾本舊書,並無正經職業。眾人吃吃笑。
楊成久道:“我也是在茶館聽說的,說是因為當年劉備死在白帝城,川東的人都給他帶孝,帶久了沒有取下來,就成了習慣。”
龍傑道:“哈哈,這是挖苦你們包頭帕的,像戴孝,也是下江人編的!”
有人見龍傑梳分頭,穿半新不舊的洋裝,疑惑道:“你不是下江人?”
他道:“哈哈,我遇到幾次了,外地口音的你們都叫下江人。我是陜西來的,與下江口音差距十萬八千裏!”
“你陜西來做啥子?”雞皮皺老者問。
龍傑歪了歪嘴角。
竇準來滲開水,曉得老者不安逸他故意問,擡頭向其他不經常來的茶客道:“他是演員,拍的電影多咧,馬路天使、十字街頭這些。”
龍傑哪拍過這些電影,但他欣然受之,頓時把硬板凳上勾起的背打伸了,目光四射。
楊成久問他:“你是啷個來的?”
“啷個來的?”陜西人學渝州口音說“啷個”,“走路來的噻。”
“我聽說這半年從你們陜西,還有南面貴州都有難民踴進來,聽說接連幾個月□□都在大路邊支的大鐵鍋熬稀飯!”
眾人七嘴八舌:“哎呀,前年四川才遭了災,這又要好多米呀!”
“從哪裏來的米?別處不曉得,我們那個鄉,有的人家辛辛苦苦一年眼巴巴的收成,剛好只能夠繳‘公糧’,都如數繳給了公家,一家幾口只是望著空空的籮筐大哭一場。”
“聽說又有挖觀音土和著苞谷面吃的!”夾雜壓得較低的罵聲,“陪都個鬼!老子過得好好的……”
江野萍鹿角的佃客汪孝國曉得杜成大餅好吃,每次進城專門到這裏來買大餅,帶回鹿角去。
此時也泡了一杯茶在吃大餅。說道:“這樣噴香的大餅,曉得還能吃幾天?”
楊成久的成都客人來了,也在嚼大餅,問:“咋這樣說?”
“咋這樣說?我們那裏這兩年一秋收了,農民就肩挑背扛,把糧食送到場上的征糧處,各人都面黃肌瘦,走路打偏偏!”
雞皮皺老者煙竿指著汪孝國道:“你們都不要說這些話了,不要說你擾亂民心!”
說著眼睛掉過去看對街女婿雜貨鋪門邊石頭上坐的一個男子,白凈面皮,穿的洋綢衣服,在扇扇子。大聲道:“嗨,過來坐嘛!莫坐熱石頭,免得生坐板瘡。”
這人站起走了過來。
茶館安靜了一瞬間。
龍傑卻向他招呼:“老兄,過來坐!”
這人笑著伸出手:“龍傑!記得你的名字。”
“便是,便是!老板,來碗——”問對方:“花茶砣茶?”
“花茶花茶。”
“來碗花茶!老兄,你坐在那裏,還以為是哪裏派來的奸細!”
待他坐下後龍傑又介紹:“他是《天天報》記者。”
這人屁股便又離開板凳,向同桌的雞皮皺老者和劉二胡子等躬一躬腰:“在下方回,來這條街上逛一下,想租間房子住。怎麽,這條街上會有奸細?那我都不敢在這裏租房子住了!”
逗得大家哈哈笑了一會。
茶館幾張大喉嚨又指向了下江人:“這些下江人,渝州都快成他們的天下了!”
方回接口說:“有啥說的,連講公都是下江人嘛!”
這有點犯忌,隔一會大家才重續話尾:“下江人要說穿的,城頭人,區別還是不大,男的穿西裝、穿中山裝、學生裝的,女的穿旗袍、穿裙子的,早就有了,區別大的就是口音。不說街上,就說茶館說話的口音,你下午來聽!”
“嗬,這回的陣仗,比起當年的湖廣填四川都來得大,不說別處了,城頭的人都起碼增加了一二十萬!”
“我前次坐船從宜賓下來,開到渝州,再到萬縣,天黑了,都只見沿岸的燈火通亮,遷來了不曉得好多工廠!”
這話是楊成久說的。
方回道:“所以,這次國家大移民,哪裏能用湖廣填四川來比較,湖廣填四川來的都是勞動力。這次給四川輸送來的是工業、軍事、交通,連陪都的街道,天天都在拓寬嘛!”
龍傑道:“還有文化!”
雞皮皺老者道:“我的祖輩就是填四川那時來成都的,是自帶糧食,來了刀耕火種,不要當地人的一顆米——哈,那時也沒得幾個當地人了,成都街上草長起人多高,你猜草裏頭藏的啥子?藏的老虎!”
有人接過去:“說句老實話,現在湧進來的人,吃的都是四川人的糧食,前年才鬧了幹旱,這兩年好一點,又勒緊褲腰帶把糧食捐獻出來。他說的工業,連我們做生意的都不曉得拿來有啥子用,更不要說你那些文化了!”
龍傑道:“哈哈,你說文化沒用?你就是不看我們拍的電影,也要聽說書,看川劇呀!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通遠門清風茶社老板娘竇馮氏是愛嬰社的姐妹,跟牛桂花最好,說通了丈夫竇準騰出點地方給杜成,讓他在這裏賣大餅。
渝州有著象征九宮八卦的十七座城門,其中十六座城門開門白水,側近江河。扼陸路咽喉的只有通遠門。
通遠門倚巖而築,城門之右以巖為墻,節省磚石又堅固無比,其形象別具一格。二十年代建市之後,為修馬路,將城門外地面鑿低了十數米,倒使這個玲瓏秀氣的城門洞高高在上,變巍峨了。
軍事和地理上的原因,渝州那些高大的固若金湯的臨江之門,史書並未記載過它們所經歷的戰鬥,只有這小不點的通遠門,在蒙古軍入侵、張獻忠攻打時,它都是攔路虎,都曾經被開膛破肚,打垮骨骼,後又重建。
今人眼光中左側的轉角城墻,它的前身就曾被張獻忠炸得粉碎。
通遠門很多城墻磚都是濺了血、浸泡了血的。城上生長的龍柏、榆樹和黃葛樹,無論新栽還是舊植,在知曉歷史者的眼中就成了守城的老兵。
連城上四季的紅梅、玉蘭、鐵腳海棠,也盡可想象為明末戰爭中的女將秦良玉,血染戰袍。
於今一場保衛戰又在逼近。南來北往的人們經此都會要行個註目禮,望中這座城門會變成披堅執銳的甲士,鋼鐵堡壘,滿滿的信心和力量!
因為發展公共交通使然,如今車輛進城已另有平展的馬路可走。城門洞內橫著的金湯街也因浮在城市上方,而成了居住和特殊行業的一塊寶地。
金湯街除拐角處、崖壁上有些老榆樹、老黃葛樹外,更多是建市以來新植的洋槐和梧桐,將些疏淡翠綠,抹在墻上,傾向路面。道路上青石板和洋灰相間,倒也斑駁可愛。
兩旁房屋中式西式都有,也有磚砌的,也有夾壁的。也有店鋪,更多的是住家。抗戰以來湧入的外地人,稍有錢的,包括文化人,想租稍好一點的房子,這條小街便吸引了他們。
竇準的清風茶社就在金湯街上,離城門洞不遠。
有回幾個外地來的文化人進來坐下便大呼:“快哉快哉!這裏喝茶不要錢也!”
竇準將前四字聽成“快來快來”,向外張望幾眼,說:“要錢的,哪個說不要錢!”
文化人說:“不是‘清風明月不要一錢買’麽?”
竇準難以回答,聽出對方是在打趣,就提壺拿茶碗去了。
這幾個文化人互相道:“惜哉惜哉,還以為是個儒雅之地!”
“我看倒不必惜,由此看出這是家老茶館也,不知已經傳了好多代!”
幾人便尋找老茶館的證據,比如墻上汙跡斑斑的字畫,朝江的窗欞上喜鵲缺了嘴、花朵掉了瓣的雕花,茶碗底的宣統年間字樣,甚至打了補釘的銅茶壺等。
形形色色的文化人——記者、公園擺地攤的畫家、跑龍套的演員、為報紙補白提供作品的詩人、街頭演奏員等,都會來這裏品茗。
清風茶社火房的一面側墻開個小門,外有一方空地。其左側的城墻不知因何拆去,尚餘半人高的墻基。墻基有個長寬三尺、深兩尺的小洞,過去或用作土地龕或佛龕,神佛搬了家,龕和地方都還空在那裏。
杜成夫婦就在這裏做大餅賣大餅。於是小街的這路段就時時飄起了蔥油香,並傳來細長搟面棒槌敲打的愉悅清脆之聲:“劈哩個叭——叮當,劈哩個叭——叮當,劈哩個劈哩個劈哩個叭……”
杜成一邊敲打,目光還不忘向墻下交錯的兩條馬路掃瞄。馬路直線距離幾十米,自己的孩子不消說面孔,看見背影也能認出來。
還有,因為杜成是在茶社的背面輕敲細打,而且也是有時間性的,所以對茶客們的清談熱議並未添堵。
這天開門一會,做桐油生意的楊成久就來了。揀靠後一張茶桌坐下,對竇準說道:“你茶館現在一到下午就打擁堂,我只有上午來吃碗清靜茶了。哦,多擺個茶碗。”“砣茶?”
“一砣一花。”
“成都來的客人嗩?”
靠前當門的桌子坐了個吃早茶的,七十歲了,一臉雞皮皺,稀疏的山羊胡子,執著煙竿,將半邊身子斜倚在桌子上。是對門雜貨鋪掌櫃的岳父,從成都來耍的。
眾所周知成都人喜好花茶,渝州人一般吃砣茶。
“就是,就是。”楊成久說,“花茶悶人,還是要吃沱茶才過癮。”
“牛嗩,過癮?”
四十來歲的楊成久嘿嘿一笑,不直接回答。卻道:“劉大爺,你啷個斜起坐?把腰桿摁痛了。”
“我咋不斜起坐?成都的茶館是竹椅子,矮桌子,坐起舒服。不像這裏高桌子,硬板凳。”
“竹椅子舒服是舒服,就是坐起嘰嘎嘰嘎響。這種方桌,你看,”楊成久手掌在桌沿重拍一下,“你可以打伸腰桿坐,也可以支起、撐起。你如果談生意,坐得規規矩矩,那才有人相信。”
雞皮皺老者不屑地微笑:“成都人都是喝茶耍。”
“那談生意?”
“嗯嗯,談生意的話,鄉壩也是在茶館,城頭是在酒館裏面。”
這時又稀稀拉拉進來了兩三個人。有個裹白帕的下力人進來討碗老蔭茶喝。
清風茶社櫃臺上放把大肚子粗陶茶壺,兩個土碗,這是專為下力人準備的老蔭茶,不要錢。順便說:老蔭茶不是茶樹的茶葉,它湯紅褐色,微澀無香氣,但是你若想解渴的話,比喝白開水舒服得多。
渝州俗語“好吃不過茶泡飯,好穿不過粗布衣”,是提倡節儉,這“茶”就指的老蔭茶了,因為如果指真正的茶,何來節儉可言?
白頭帕下力人喝幾口老蔭茶,對無事眼睛正擱在他身上的三流演員龍傑說道:“嗨,這些下江人,我包張白頭帕,也把他們惹著了!”
“啥子事?”
“我給他擔一挑杠炭。他問我,你們渝州人,為啥子腦殼上愛纏根白頭帕子?我反問他,又有啥子纏不得的?他說,難得洗嘛,譬如你今天挑這挑杠炭,就是些黑灰灰……”
龍傑北方來的,聽了光笑。
同樣包白頭帕的楊成久問:“那你咋回答他?”
“我咋回答?我懶得回答!”
雞皮皺老者道:“你說這是祖宗傳下來的嘛!”
“其實也不盡然,”竇準說道,“像在座的,就有半數也沒有包頭帕。”
楊成久問:“那你說怎樣區分,哪些人包,哪些人又不包?”
沒人回答。
“你們不曉得?我曉得!”下力人吃了老蔭茶,還站在門口沒有走,“包頭帕的都是打光腳、穿草鞋,穿青布鞋子的也有,穿皮鞋的,沒得哪個包頭帕!”
“那還有戴眼鏡的,也沒得哪個包頭帕!”
說這話的叫劉二胡子,六十上下,執根長煙竿,肚裏有幾本舊書,並無正經職業。眾人吃吃笑。
楊成久道:“我也是在茶館聽說的,說是因為當年劉備死在白帝城,川東的人都給他帶孝,帶久了沒有取下來,就成了習慣。”
龍傑道:“哈哈,這是挖苦你們包頭帕的,像戴孝,也是下江人編的!”
有人見龍傑梳分頭,穿半新不舊的洋裝,疑惑道:“你不是下江人?”
他道:“哈哈,我遇到幾次了,外地口音的你們都叫下江人。我是陜西來的,與下江口音差距十萬八千裏!”
“你陜西來做啥子?”雞皮皺老者問。
龍傑歪了歪嘴角。
竇準來滲開水,曉得老者不安逸他故意問,擡頭向其他不經常來的茶客道:“他是演員,拍的電影多咧,馬路天使、十字街頭這些。”
龍傑哪拍過這些電影,但他欣然受之,頓時把硬板凳上勾起的背打伸了,目光四射。
楊成久問他:“你是啷個來的?”
“啷個來的?”陜西人學渝州口音說“啷個”,“走路來的噻。”
“我聽說這半年從你們陜西,還有南面貴州都有難民踴進來,聽說接連幾個月□□都在大路邊支的大鐵鍋熬稀飯!”
眾人七嘴八舌:“哎呀,前年四川才遭了災,這又要好多米呀!”
“從哪裏來的米?別處不曉得,我們那個鄉,有的人家辛辛苦苦一年眼巴巴的收成,剛好只能夠繳‘公糧’,都如數繳給了公家,一家幾口只是望著空空的籮筐大哭一場。”
“聽說又有挖觀音土和著苞谷面吃的!”夾雜壓得較低的罵聲,“陪都個鬼!老子過得好好的……”
江野萍鹿角的佃客汪孝國曉得杜成大餅好吃,每次進城專門到這裏來買大餅,帶回鹿角去。
此時也泡了一杯茶在吃大餅。說道:“這樣噴香的大餅,曉得還能吃幾天?”
楊成久的成都客人來了,也在嚼大餅,問:“咋這樣說?”
“咋這樣說?我們那裏這兩年一秋收了,農民就肩挑背扛,把糧食送到場上的征糧處,各人都面黃肌瘦,走路打偏偏!”
雞皮皺老者煙竿指著汪孝國道:“你們都不要說這些話了,不要說你擾亂民心!”
說著眼睛掉過去看對街女婿雜貨鋪門邊石頭上坐的一個男子,白凈面皮,穿的洋綢衣服,在扇扇子。大聲道:“嗨,過來坐嘛!莫坐熱石頭,免得生坐板瘡。”
這人站起走了過來。
茶館安靜了一瞬間。
龍傑卻向他招呼:“老兄,過來坐!”
這人笑著伸出手:“龍傑!記得你的名字。”
“便是,便是!老板,來碗——”問對方:“花茶砣茶?”
“花茶花茶。”
“來碗花茶!老兄,你坐在那裏,還以為是哪裏派來的奸細!”
待他坐下後龍傑又介紹:“他是《天天報》記者。”
這人屁股便又離開板凳,向同桌的雞皮皺老者和劉二胡子等躬一躬腰:“在下方回,來這條街上逛一下,想租間房子住。怎麽,這條街上會有奸細?那我都不敢在這裏租房子住了!”
逗得大家哈哈笑了一會。
茶館幾張大喉嚨又指向了下江人:“這些下江人,渝州都快成他們的天下了!”
方回接口說:“有啥說的,連講公都是下江人嘛!”
這有點犯忌,隔一會大家才重續話尾:“下江人要說穿的,城頭人,區別還是不大,男的穿西裝、穿中山裝、學生裝的,女的穿旗袍、穿裙子的,早就有了,區別大的就是口音。不說街上,就說茶館說話的口音,你下午來聽!”
“嗬,這回的陣仗,比起當年的湖廣填四川都來得大,不說別處了,城頭的人都起碼增加了一二十萬!”
“我前次坐船從宜賓下來,開到渝州,再到萬縣,天黑了,都只見沿岸的燈火通亮,遷來了不曉得好多工廠!”
這話是楊成久說的。
方回道:“所以,這次國家大移民,哪裏能用湖廣填四川來比較,湖廣填四川來的都是勞動力。這次給四川輸送來的是工業、軍事、交通,連陪都的街道,天天都在拓寬嘛!”
龍傑道:“還有文化!”
雞皮皺老者道:“我的祖輩就是填四川那時來成都的,是自帶糧食,來了刀耕火種,不要當地人的一顆米——哈,那時也沒得幾個當地人了,成都街上草長起人多高,你猜草裏頭藏的啥子?藏的老虎!”
有人接過去:“說句老實話,現在湧進來的人,吃的都是四川人的糧食,前年才鬧了幹旱,這兩年好一點,又勒緊褲腰帶把糧食捐獻出來。他說的工業,連我們做生意的都不曉得拿來有啥子用,更不要說你那些文化了!”
龍傑道:“哈哈,你說文化沒用?你就是不看我們拍的電影,也要聽說書,看川劇呀!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